top of page

香港東北扶輪社「心肺復甦法及去顫法教育計劃」10周年何廣沛、詹天文親身體驗急救課程 以行動推廣生命救援意識

ree

由國際扶輪3450地區及香港東北扶輪社 聯同 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 舉辦的「心肺復甦法及去顫法教育計劃」自2016年啟動以來,至今已踏入第10個年頭。計劃多年來致力推廣急救教育,成功培訓超過8,000名市民掌握CPR(心肺復甦法)及AED(自動心臟除顫器)使用技巧,學員當中包括不少中學生及大專生,進一步鞏固社區的生命安全網。


為慶祝計劃十周年,主辦單位邀請人氣藝人 何廣沛(Matthew)與 詹天文(Windy)一同報讀為期6小時的心肺復甦及去顫法證書課程。兩人順利通過考核,獲聖約翰救傷機構頒發急救證書,並以實際行動支持新一輪教育推廣。


重溫急救技巧 呼籲市民裝備救命知識

Matthew分享道:「今次已是我第四次參與香港東北扶輪社的這項意義深遠的教育計劃,見證受惠人數年年上升,實在十分感恩。能夠令更多人掌握CPR與AED的正確使用方法,當遇上緊急情況時,便能即時伸出援手,這就是這項計劃最有價值的地方。」


作為多次出演醫療題材劇集的演員,他笑言這次角色「變成現實」:「由於我在劇集中飾演過西醫、救護員及中醫等角色,公眾自然把我視為深入民心的『醫護人員形象』。由我去推廣CPR與AED,大家會更覺得有公信力和說服力。同時透過我演出的醫療劇集,也能清楚傳達使用CPR與AED是正確的行動,變相鼓勵更多人去學習這項技能。」


他續指:「非常感謝聖約翰救傷機構的悉心安排,讓我和Windy能夠一同參與課堂,學習CPR及使用AED。雖然我早年在美國求學時曾經修讀過相關急救知識,但畢竟已有一段時間沒有重新學習。今次課堂內容大部分理論與以往相似,但經歷疫情後,部分程序已作出改良。例如以往CPR通常會配合人工呼吸進行,但現時已不再主張這個做法,而是以膠囊面罩復甦器(BVM)取代,既更合乎衞生原則,也能減低傳染病的風險。」


Matthew亦期望未來能將此教育普及至校園:「我希望有朝一日能推動教育局,將CPR與AED課程納入學校必修科目。正如我當年在美國中學時也曾修讀心肺復甦的課程,若香港學生也能普遍學會,相信能為社會整體安全帶來長遠正面影響。十年來計劃走到今天,實在要感謝各界的持續支持,受惠人數已接近五位數,成績令人鼓舞。願更多人一同學習救人知識,讓『拯救生命』成為社會共同的信念與行動。」

 

首次嘗試急救課程 感受心靈與體力雙重挑戰

首次接觸CPR及AED課程的Windy坦言感到新鮮又具挑戰性:「完成訓練後才發現急救並不容易。原以為只是胸外按壓的簡單程序,卻需要完整、不可缺的多個步驟,少了一環都可能對傷者造成傷害。這次學習讓我對急救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感到很榮幸能參與,為日後幫助他人作好準備。」


她續說:「我相信藝人或公眾人物應成為社會的Role Model。如果我們懂得施行CPR與AED並積極推廣,不僅能影響粉絲學習,更能帶動他們鼓勵身邊人,一傳十、十傳百,讓救人技能普及。培訓前我對AED的作用幾乎不熟悉,即使在街上看見也不懂使用。若有更多市民掌握,相信能大幅降低死亡率。」


即使事前做足功課、上網查資料,Windy在實際操作時仍感受到挑戰:「由於力度不足,按壓時手掌很快發紅且容易疲倦。幸好在導師指導下有所改善,但胸外按壓需達5厘米深度,我仍有進步空間,會繼續練習。相比之下,AED步驟簡單,我能較輕鬆掌握。」


她最後表示,急救技能在本地推廣仍有進步空間:「在今次培訓前,從未有人鼓勵我學習,因此過往認識有限。若遇上有人需要急救,可能未能即時出手相助。未來我會在社交平台上多作宣傳,鼓勵更多人接受訓練,推廣急救的重要性。『心肺復甦法及去顫法教育計劃』踏入十周年,我感到十分欣喜,希望將來遇到突發情況時,自己能鼓起勇氣,成為救人的那一位。」



ree

出席啟動典禮 攜手宣揚急救教育


完成課程後,Matthew與Windy將於11月22日出席在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總部舉行的「心肺復甦法及去顫法教育計劃2025-2026」啟動典禮。屆時,二人將於台上分享參與課程的學習體驗與心得,期望透過公開活動進一步推廣急救知識,讓更多市民掌握這項能改變生命的技能。


留言


© 2013 KS Production HK

KSmediaHK由KS Production於2017創立,是香港本地娛樂的網絡新媒體頻道Online Media,提供最新最快第一手的娛樂資訊,藝人及名人專訪,明星活動採訪等,請各位觀眾多多支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