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陳凱欣、彭鴻昌接受新城《民生無小事》節目訪問醫療收費改革陳凱欣倡考慮分階段加價彭鴻昌籲議醫療融資以解決整體問題


醫務衞生局早前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計劃於明年 1 月 1 日起大幅調整急症室、專科門診及藥物收費,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與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今日(27 日)到新城廣播接受《民生無小事》節目訪問,與主持林潔瑩、柯創盛探討醫療收

費改革方向。


據醫衞局提出的改革方案,急症室非緊急服務收費將由現行180元增至400元;專科門診由最低80元飆升至250元,專科藥物費用則從每種藥物15元(最多取16周藥)調整至20元(最多取4周藥)。彭鴻昌在本台節目中指出,基層及長期病患者需同時跨科就診,負擔恐倍增,「例如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監測血糖、血壓及併發症,新收費下每年開支或破萬元」,藥物費用的調整令藥費增加4倍。陳凱欣亦強調,現行豁免機制繁瑣,過限額後需透過醫務社工申請,行政成本變相轉嫁市民。


對於政府堅持明年實施新收費,陳凱欣建議可考慮分階段加價,並動用早年設立的「100億元公營醫療穩定基金」緩衝升幅,「例如專科門診先加至160元,而非一步到位250元」。陳凱欣又指,用於公私營協作的「100億元基金」已被政府收回,剩餘部分僅夠維持現有計劃5年的資金,憂公私營協作擴展無望,及資源錯配惡化。


至於政府提出「能者共付」、「能者多付」原則,彭鴻昌質疑現行方案實為「病者多付」,「健康的、富裕階層不受影響,反而是患病的中產及基層需承擔更高費用」。陳凱欣指出,香港醫療長期依賴公帑補貼(現佔成本97%),但單靠加價無法根本解決問題,應同步擴展公私營協作計劃,例如白內障手術轉介私家醫院,以分流公營壓力。


關於新界及部分舊區私家醫療資源匱乏,夜診服務覆蓋率低,市民被迫輪候急症室。陳凱欣以深水埗為例,43萬人口僅6間普通科門診,其中僅1間開放至晚上10時,若市民無力負擔私家診所,又無法及時預約公營門診,或導致病情惡化。另外他們亦認為,改革需與民共議,而非僅透過行政決定推行。陳凱欣冀政府提供更多數據,以研究是否有調整空間;彭雄昌則呼籲重啟醫療融資討論,長遠平衡公私營資源。


詳細訪問內容,請重溫 4 月 27 日,中午 12 時-1 時,《民生無小事》節目,新城「財經台」、「知訊台」、「采訊台」三台聯播。

Comments


© 2013 KS Production HK

KSmediaHK由KS Production於2017創立,是香港本地娛樂的網絡新媒體頻道Online Media,提供最新最快第一手的娛樂資訊,藝人及名人專訪,明星活動採訪等,請各位觀眾多多支持!

bottom of page